在唐代,茶文化已初具规模,饮茶方式多样,茶艺精湛。唐代饮茶主要有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四种形式。煮茶法是最常见的饮茶方式,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各种作料或水果,甚至将茶煮成粥食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至唐末、五代时期,“点茶法”应运而生,即用沸腾的水冲泡茶末,对茶品、水质、火候乃至器具都有严格的要求。
为了提高茶艺水平,僧人或士大夫们常举行“斗茶”活动,通过鉴别茶的优劣,品评烹茶技艺的高低。在这种氛围下,“茶百戏”应运而生,即通过将茶汤倾注于碗中,使汤纹形成各种物象,成为一项富有创意的游戏。《清异录》中记载:“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茶匠通神之艺也。”据说,当时有一位名叫福全的沙门,他擅长注汤幻茶,能使汤纹组成诗句,并列四碗可组合成一首绝句。
唐代茶文化的盛行,不仅体现在茶艺的精湛,还体现在茶成为文人雅士诗文书画抒写、描绘的内容,甚至步入了音乐、舞蹈的天地。茶在唐代已成为重要的外贸品,通过定期举办的“茶马互市”传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茶作为文化使者,通过佛教僧侣的交往,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尤其是日本,茶道发展形成了举世闻名、别具特色的茶道。
除了通过“茶马互市”和佛教僧侣的交往传播,茶更多的是通过商人沿着丝绸之路或海路传到世界各地。据记载,茶传入各国或各地区的年代为:日本(805年)、阿拉伯(850年)、威尼斯(1559年)、俄国(1567年)、英国(1598年)、葡萄牙(1600年)、荷兰(1610年)、法国(1648年)、南美(1650年)。传入东南亚较早,但人工栽培较晚。如印度产茶始于1834年,斯里兰卡1867年,印尼1827年。
世界各国对“茶”的读音,都直接效法汉语的语音,主要分为广东话“CHA”和夏门话“TE”。日本更是将“茶”的字形、读音一并拿去。这充分说明中国是茶的故乡。在唐代,茶文化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影响了我国,还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企业茶文化培训:提升员工素养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创新之路
2025-06-19 01:27:57茶叶形容词解析:领略茶文化韵味
2025-07-29 01:56:45H5互动营销助力世界周重林:追溯历史,百万用户参与的品牌传播新策略
2025-07-09 00:07:04茶道之三味品味茶叶领略茶文化感悟生活之美
2025-07-03 03:34:16茶文化中的图片现象解析:从礼貌回应到网络用语探究
2025-06-23 07:4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