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简史以及饮茶方式的演变(饮茶方法的演变历史)

中国茶文化简史以及饮茶方式的演变(饮茶方法的演变历史)

作者:雪酿花茶网 / 发布时间:2025-06-01 12:44:30 / 阅读数量:0

饮茶方式的变化和演变是随着人们茶叶加工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改进的。茶叶自被人们发现和利用以来,经历了嚼鲜叶、熬汤、晒青、采集、蒸青饼、炒青散茶,乃至白茶、黄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等各种茶类的发展过程。其中,几乎每一次茶叶加工技术的改进,都会带来饮茶方式的演变。总的来说,从过去到现在,喝茶的方式经历了煮茶、炒茶、点茶、泡茶四大演变。从吃茶到品茶——饮茶方法的进化史纵观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是指制茶技术日趋完善,从直接利用鲜叶到不断改进加工制作技艺,最后演变成六种茶的过程。从复杂到简单是指饮用方式越来越简单,从添加各种成分到逐渐减少成分,直至饮用绿茶,追求茶的原味的过程。

喝茶的历史是从吃鲜叶开始的。

利用人茶的第一件事就是吃它。由于缺乏文献资料,我们无从得知人类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许是神农,也许早于神农。这些都是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人们发现茶是从咀嚼鲜叶开始的。和登山家一起去过山的朋友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些登山客习惯性地喜欢边走边在山路两旁摘一些花、野果、嫩芽,放在嘴里咀嚼。这种小小的无意识行为其实是习惯性的,它不同程度的存在于我们很多人身上。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尝试。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古人发现了各种可食用的植物,并最终驯化为人工栽培。茶的进化大概遵循了这条路径。

隋唐时期,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益增多。于是到了唐代,尤其是中晚唐陆羽《茶经》流传的时候,饮茶的方法就演变成了煎茶,但是煮茶还是存在的。其实陆羽所推崇的煎茶,也算是简化版的煮茶吧。但为了与陆羽视为“沟废水”的煮茶方法相区别,后人一般会在《茶经》年第一次见到,而陆羽所推崇的煮茶方法,则被称为“煎茶”。

点茶和炒茶最大的区别是,茶粉不再用壶煮,而是放在茶杯里,放在瓷瓶里煮,注入水,搅打、搅打产生泡沫后再喝,不加盐,保持茶的真味。就茶饼压碎的茶粉而言,炒茶法中的茶粉较稠。《茶经》说“粉上屑细如米”,而点茶法中的茶粉越来越细。

始于五代的点茶法,盛行于宋元,传至北方的辽金,宋代传至日本。现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道就是点茶的方法。直到明朝早中期,仍有一些茶法。事实上,朱权“崇新求变”的煮茶方法至今仍在点茶,到了明末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时,我们仍在采用的制茶方法出现了,我们对茶的使用也正式结束了“喝茶”的时代,步入了“喝茶”和“品茶”的时代。茶正式告别了食物形态,以饮品的形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用壶泡茶比较常见,就是把茶叶放在茶壶里,用开水冲泡,再分茶杯饮用。制壶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点火、待汤、抛茶、冲泡、泡茶。现在流行于福建、广东、台湾的“工夫茶”

其实就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是指制茶技术日趋完善,从直接利用鲜叶到不断改进加工制作技艺,最后演变成六种茶的过程。从复杂到简单是指饮用方式越来越简单,从添加各种成分到逐渐减少成分,直至饮用绿茶,追求茶的原味的过程。两者在时间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制茶技术不足以满足人们对饮用的需求时,我们就需要一种相对复杂的喝茶方式,而当制茶技术提升到一定程度时,喝茶方式就可以简化。

普洱茶的冲泡器具和方法,其实都是借鉴乌龙茶之后发展起来的。在喝茶的大方式中,普洱茶现在属于当然的制茶方式。但就细微的制茶方法而言,普洱茶分为生茶、熟茶、新茶、老茶、纯茶、拼配茶,再加上存放条件的不同,以及饮茶者对茶性的不同理解。所以在基本冲泡步骤的基础上,一些制茶方法就不一样了,甚至出现了“南泡”“北泡”等不同流派。

中国茶文化简史以及饮茶方式的演变(饮茶方法的演变历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