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溪,有这样一位老茶人,他一生从事茶叶劳作,专注种茶、制茶,尤其推崇传统制茶工艺;上世纪70年代,他亲手制作的茶曾连续获得四届茶王。他就是虎邱镇芳亭村的陈水圳。近日,记者走访这位老茶人,聆听他的事茶历史以及他对茶叶制作的独特见解。
与茶结缘青春不悔
思想敏锐、热情健谈、精神矍铄88岁的陈水圳,跳动着一颗年轻的心;脸上的皱纹像一条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线,穿起了老人以茶为伴的一生。在虎邱瑞利茶业,记者看到,老人熟练地煮水、洗杯、沏茶可以看出茶早已是老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陈水圳的父亲早年下南洋,爷爷在村里租赁了一大片茶园,制作水平,闻名乡里。爷爷过世后,陈水圳肩负起家庭重任。那时候,茶唯一经济作物,家家户户种茶制茶,可是衣食父母。陈水圳回忆说,他十几岁就开始学制茶,在村里小有名气。
解放后,村里组建互助组,由于制茶技术水平高,陈水圳被推荐为组长。后来,村里成立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把农民家庭的分散经营变为合作社统一经营,土地按数量和质量折股;1956年,村里成立高级合作社,土地上交归公,实行评工记分,按劳分配。陈水圳先后当了6年的初级、高级合作社的社长。当时社长一年可领到2500分的工分,收入比普通社员高出不少。陈水圳说。
为了增加队员收入,担任石皮耕山队队长的陈水圳带领队员开垦茶园。生产队的茶园面积从开始的70多亩增加到200多亩,茶叶产量从每年600多斤增加到6000斤左右。当时的茶叶,由收购站统一收购,再由收购站交给安溪茶厂。陈水圳回忆,那时候的茶叶按六级十二等划分、定价,常规的收购价多是一斤几毛钱。而他生产的茶,最高能以一斤3.3元的价格被收购。在安溪虎邱公社(今虎邱镇、大坪乡辖区)组织的茶叶评比中,他生产的茶还连续四年获得茶王。
1980年冬,分田到户。从此,陈水圳便开始单干,以种茶、制茶为生,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茶农。芳亭村一枝一叶,一山一石,无处不留下他的汗水与辛劳。
坚持传统传承技艺
陈水圳介绍,家族事茶的历史悠久。早在明正德年间陈氏先祖便从漳州迁入安溪新康里,后来曾创立瑞利号茶业。瑞利号何年创立,不得而知,但从陈氏祖屋(后交厝)中的雕刻以及规模设置,隐约能够看得出家族曾经的辉煌。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