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妙玉请钗黛品茶的一幕,让人印象深刻。她对茶的选择和态度,似乎在暗示着一种雅俗之别。茶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并非只有妙玉这样的“大俗人”才会喝茶。本文将探讨茶文化的内涵,以及我们是否应该将茶“供”起来。
中国雅人,常把茶写得神乎其神。从陆羽和苏轼的传说,到张岱笔下的闵老子茶,再到汪曾祺、老舍、古龙等人的茶话,无不体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精深并非是茶本身,而是茶背后的文化内涵。
张岱在《闵老子茶》中提到:“浓热满三字尽茶理。”这句话道出了茶的本质。茶,不过是一种饮品,其仪式感并非源自茶本身,而是源自人们对茶的理解和追求。正如日本茶道,其仪式庄重,远在妙玉之上。大宗师千利休当年念的也是“清敬和寂”,也是“茶道不过是点火煮茶而已”。他老人家和武野绍鸥的许多传世茶器,也是返璞归真。
茶文化的兴起,与茶叶的珍贵程度有关。当年英国人根本不相信绿茶和红茶是一种植物,咬死这是两种东西。因为他们见了太多为了便于航运而制的红茶了。半斤红茶,就能当王妃的嫁妆,其珍贵也如此,所以十九世纪之前,英国茶金贵得很。而茶亦类似,陆羽时代的茶叶加工,并不如现今。苏轼去试二泉时所谓“天上小团月”,其实宋之团茶大量熏香,口味也不比如今的茶好。茶人们能玩出风雅来,是他们的趣味和内涵,但端庄的仪式感其实并没有那样必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将一些东西“供”起来,仿佛它们具有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小时候第一次有人家送费列罗巧克力,不舍得吃,供着,还就此看不起其他吃金币巧克力的小朋友,最后搁坏了,自己也没得吃,还哀伤了好一阵。大多数东西都不值得供起来。而如果我们在心里供着的东西太多,怕这怕那,要么是某些妙玉类姑娘喝茶时挑剔茶挑剔水挑剔杯子挑剔火候挑剔姿态最后冷笑说“你竟是个大俗人”让我们害怕了,要么就是我们自己过于多情,把他/她/它们给仪式化神圣化了。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多余的仪式,留给愿意神圣化的人就好了。茶,不过是一种饮品,它的价值在于品味和享受,而非仪式。我们无需将茶“供”起来,只需用心去感受它的味道,品味它的文化内涵,即可。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茶具桌子的选择与摆放:茶文化中的实用美学
2025-08-24 00:49:51探索大益茶传奇:大师时代品鉴与知识解读
2025-06-27 03:15:32古茶礼仪:揭秘碗盖拨一拨的文化内涵
2025-08-18 04:15:31春茶品鉴全攻略:对比秋茶、挑选技巧与神仙喝法
2025-08-09 00:59:32《我愿用余生为你暖一杯茶》:歌词内涵与动人旋律解析
2025-06-22 06:40:18